网约车驾龄,超龄,封号问题,微信:gua561

1960年大饥荒是什么原因(1960年大饥荒纪录片)

网约车驾龄,超龄,封号问题,微信:gua561
960年大饥荒是什么原因(1960年大饥荒纪录片)"

李竹林

2010年春节,在《炎黄春秋》(2010年1期)上,看到二二一厂最后一任厂长王菁珩的回忆文章《中国核武器基地揭秘》,埋在我心头50余年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到眼前。回想起那些曾经一起战斗、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我的心情难以平静。

多年从事保密工作使我养成了习惯,往事永远藏于心底,秘不示人。读罢王菁珩的文章,我突然有了把自己经历的往事说出来的冲动。下边我把经历的二二一厂初期的建设历史说一说。

960年大饥荒是什么原因(1960年大饥荒纪录片)"

▲二二一基地外景

01

— 技术员得了个绰号“杨喇嘛” —

我国核工业的101、102、104三个公司的基础,是由军队转业组成的兰州建筑总公司下属的一、二、三公司。特别是由9团(兰州建筑总公司下属三公司)大部分成员组成的104公司,是一支政治素养高、技术好、能打硬仗的队伍,为我国的核武基地与核工业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8年9月一个夜晚,我和兰州建筑总公司下属三公司经理刘志民、测量技术员杨树林被秘密地召集去开会,莅会者中有三位素不相识的人。我们被告知将前往青海执行特殊任务,具体什么任务并未说明。后来得知,在我们前往青海前,金银滩作为核武基地已被选定,并得到中央批准,我们的任务是进一步了解草原上的各方面细节,为下一步建设提供资料。翌日清晨,我们前往兰州机场,乘一架小型飞机前往西宁,再乘吉普车抵达青海湖东北角的金银滩大草原。

我们开着车在草原上勘察地形,整整跑了一天。因为保密缘故,带队领导并未言明我们来干什么。调查结束后,测量技术员被留在一座小喇嘛庙内(草原上唯一可呆之处),为的是给后续人员做向导。此人因此留下绰号——杨喇嘛,被人叫了一辈子。

我们其余的人经西宁返回兰州,旋即赶赴北京二机部九局接受新任务。到京后方知,此次率我们前去金银滩的竟是九局局长李觉将军和他的两位助手。我们被告知,立即筹组104公司,尽快前往海晏建设青海机械厂。尽管当时并不清楚这个公司的使命是什么,但隐约感到任务非同一般。

960年大饥荒是什么原因(1960年大饥荒纪录片)"

▲向戈壁进军

02

— 连公司领导的吉普车也不放过 —

就在北京,李觉将军命我前往山西的志愿军某部,有偿接收一批苏联援助的退役汽车。我在临汾接收了汽车,办好了运输手续,同时接收了150名刚刚退伍的志愿军司机。然后亲自押车,将一百辆“嘎斯51”运到兰州。

此时,我们仍属于兰州建筑总公司的下属三公司,押运车辆及转业的司机也统一归我公司支配。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暗中开始组建104公司,挑选了上至党委书记、经理,下至工程技术人员、工区主任、工段长近二百名骨干及工人一千名。凡是政审合格、身体健康者一概调入,机械设备凡是能用的也一律带走,就连公司领导的一辆吉普车也没放过。

1959年元月,由三公司1200人组成的104公司前往青海。那时没有铁路,乘卡车要走两天才到海晏,面对茫茫的大草原,朔风怒吼,地冻天寒。帐篷不够,就挖地窝子、铺草席、盖油毛毯,能遮风挡雨就行。时值三九,没有水,只能到山沟里运回砸碎的冰;没柴草,就到草原上拾牛粪。吃的是青稞面糊糊就咸菜。最难受的是高原缺氧和紫外线辐射。我们作为先遣队,除了解决自家吃喝,还要为后续人员来基地工作做准备。尽管生活极其艰苦,但没人打退堂鼓,硬是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解决了基本的吃住问题,为后续人员创造了基本的生活条件。

960年大饥荒是什么原因(1960年大饥荒纪录片)"

▲基地建设场景

03

— 我像个“叫花子”,天天跑粮食厅“赖”着 —

金银滩安顿下来后,1959年4月我又受命返回兰州筹备组办事处,准备接收从河南内黄、清丰两县招来的7千名支边青年和3千名转业军人。办事处设在兰州西站附近的友谊饭店,这也是当时兰州唯一的涉外饭店。办事处成员近30人,分接待、财务、材料、人事劳资、生活服务、调度等几个组,每组五六个人。

即将前往金银滩的转业军人和支边青年们分乘火车陆续抵达兰州,上万人的接待,吃、喝、拉、撒,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这些人来时乘火车,去青海只能乘租借来的大卡车。第一站先到西宁,然后再转赴海晏。由于运力缺乏,很快出现“到的人多,走的人少”的情况,致使大量人员滞留兰州,足足转运了三个月。这期间最难的是吃饭,靠饭店和旅社根本解决不了,最后只好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了两座临时食堂。

办事处人员都去食堂帮厨,人手还是不够,于是又到转业军人和支边青年中发动志愿者。食堂里一口大锅熬稀饭,一口锅蒸馒头,那场景就像万人大会餐。每日只能供应两餐,每餐每人一个馒头一碗稀饭,再给点咸菜,天天如此。最初,甘肃省粮食厅还能按需调拨粮食,后来粮也断了(此时已进入三年饥荒初期)。

我这个办事处主任就像个“叫花子”,天天跑粮食厅“赖”着要粮,粮食厅负责人也很为难,躲着不见。我有时就睡在人家的办公室里,赖着不走。没多有少,要一点是一点,食堂也尽量节省支出。馒头没了,改成每日两餐稀饭。就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我们完成了上万人的接待转运工作。1959年7月1日,青海机械厂驻兰州办事处正式撤销。

04

— 草原上人头攒动,有人采蘑菇,有人抓旱獭

转运工作结束后,1959年8月的一个清晨,我到办事处准备乘坐大卡车前往西宁,远远发现车前站着一位穿军装的老同志,走近一看是李觉局长。我问他怎么在这儿。他说,等着你一块儿去西宁啊!就这样,我俩坐在驾驶室聊了一路。记得那年他正好45岁。

当时的海晏县城还不如内地的集镇,一条不到百米的街道,几家为二二一厂建设服务的党政机关。县城距金银滩草原还有近40公里,我们的筹建处设在城外扎的几顶帐篷里。这项工程属国家绝对机密,为此,一千余平方公里草原上的牧民全部外迁。这里一直无通信地址,直到1963年才设立邮局。

人安顿下来,还要适应海拔3300米的高原艰苦生活。大家继续喝河沟里的水,烧牛马粪,吃青稞面糊糊,缺油少菜,完全谈不上营养。我们104公司的这一千余人分成几个工区,一工区负责十八厂区、电厂、七厂;二工区负责三、四、六厂区;三工区负责一、二、八厂区;四工区负责九、十厂区。

此后,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对我们刚刚起步的核工业打击甚大。1960年下半年,全国性的饥荒像瘟疫般扩散开来,职工口粮每月仅有24斤,而且都是青稞、谷子面,每人每月还要节约两斤。人是铁,饭是钢,眼见着职工的身体在一天天垮掉,个个无精打采、东倒西歪。浮肿、肝病蔓延,人心浮动,非正常死亡出现。工地上已经无人,能动的都去草原上找吃的去了,野菜、草根都挖出来吃。下了雨,草原上人头攒动,有人采蘑菇,有人抓旱獭。尽管我们一再劝阻说旱獭会传染鼠疫,但根本没有人听。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不辞而别,有人请假不归,不少河南支边青年外逃。

960年大饥荒是什么原因(1960年大饥荒纪录片)"

▲基地生活场景

1961年下半年,中央调拨了一批救命的黄豆,从此大家每天都能喝上一碗豆浆,补充点儿蛋白质,磨出的豆渣则掺入青稞面蒸馒头,个头大,也好吃。时任二二一厂党委书记赵敬璞,要求各级领导全力以赴抓生活,各单位都成立了农副队,开荒种地,生产自救,组织人员去青海湖打鱼。

1963年下半年,二二一厂厂区交付使用,科研人员进驻,原子弹研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苏的核垄断被彻底打破。这以后,我国的科学家继续在二二一厂努力奋战,于1967年6月试爆成功了我国的第一颗氢弹

05

— 此生,我无悔 —

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1963年七八月间,我被派往四川参与勘察第二个基地的选点。1965年,我奉命从西北转战西南,接受902工程的建设任务。我们104公司也改称为“国营西南二四公司”。我的人生,也步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直至1987年离休。

我这一辈子,都是在动荡的生活中走过来的。从兰州为建三师选择驻地,到参与二二一核基地勘察选点,再到902工程选点建设……动荡的生活让我失去了很多,1960年大饥荒,我的父亲因饥荒所迫,前来青海基地投奔我,但没料到,老人家难以适应高原缺氧的恶劣环境,竟然在到达金银滩草原的第二天清早便不幸故去。

由于常年参加属于绝对机密的核武基地建设,我们夫妇只能将孩子托付给岳母,每年只有在12天的短暂探亲假期间,才能与孩子团聚。直到上世纪70年代岳母离世,我们才将孩子接到四川。但是,有失才有得。为了祖国的核基地建设,我牺牲小家的团圆,去换取国家的强盛。此生,我无悔。

(李竹林,1929年8月出生于山西省山阴县 ,1944年4月参加山西省怀仁县游击队任通讯员,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六纵司令部任科员,参加了解放兰州整编国民党起义部队等工作。1955年5月随部队整编转至二机部二二一厂筹建处;1962年入职二机部一○四厂,在青海省海晏县投身国家核工业建设,历任处长、办公室主任、筹建处指挥部部长,核工业二四公司经理、党委书记,见证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87年12月离休,享受副部长级医疗待遇。

2019年3月30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逝世,享年90岁。此文为李竹林生前亲笔撰写。)

策划 | 杨金凤

编辑 | 申文聪

关于网约车问题,添加 微信: gua561   备注:备注问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30447903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dizcw.com/8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