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驾龄,超龄,封号问题,微信:gua561

量子纠缠在挑战世界本质?它到底意味着什么?最新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纠缠的量子是什么)

网约车驾龄,超龄,封号问题,微信:gua561

量子纠缠,确实颠覆了传统的世界观念,因此在诺奖颁布之后,才会有人将其与超弦、科幻,甚至是玄学联系起来,有人说它揭露了世界本质,有人却说它并没有那么神秘,那量子纠缠到底是什么?这一现象到底说明了什么?大家好,我是白同学,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

因为量子纠缠这个概念十分玄学,使得很多人曾尝试用哲学理念,来解释这一现象,所以我才对这个概念有些了解,不过由于能力有限,我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普及一些基础概念;首先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由,说很明白,以表彰他们在“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什么意思呢?这个要从量子纠缠的起源说起;我们在讲双缝干涉实验的时候,曾提到过一个特别诡异的现象,举例来说,就是你突然有了预知能力,然后预测了一场球赛的胜负,你兴奋地叫来所有朋友观看球赛,但奇怪的就是,球赛胜负,和你的预测有很大出入,朋友们都以为你疯了,所以纷纷离去;但你不信邪,于是第二天,又再次预测了一场球赛的胜负,不过这一次,却没有观看这场球赛,结果之后发现球赛的胜负,与你的预测完全一致;第三次你信心十足,预测了球赛胜负后,又叫来了所有朋友观看,结果这一次又预测失误,随着不断的实验你逐渐发现,你的预测能力没有问题,但你的观察,却能够左右球赛的结果。

通俗点来说,就是观察与否,影响了一个现实中本该固定的结果,这句话有些程序员朋友,尤其是涉及游戏制作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有些耳熟;我们今天要说的量子纠缠,也具备这个相同的特性,所谓量子纠缠,指的就是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即使相隔再远,它们也能够相互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似乎没有速度和距离的限制,比如说A、B两个粒子,处于纠缠态,我们将A留在地球,将B送向月球,奇怪的是当我们观察A的自旋方向时,B会立即表现出,一个与A相反的自旋方向,以此来保证它们之间的互补性;这么说可能不太好理解,我们再举个通俗点的例子;比如说在月球和地球之间,有一个专门发射骰子,也可以叫作色子的机器,我们将其中发射出来的色子,比作是纠缠着的粒子,这个机器,每次会发射两个色子,一个去到月球,一个去到地球,在月球和地球两边,分别有AB两个观测者,在色子去到月球,或去到地球的这个路径上,它们会不停的滚动,所以数值不定,这个时候它们处于叠加态,结果可能是1—6中的任何一个数字,每个数字出现的几率,均为六分之一。

如果单看AB,任意一边的数值,并没有任何奇怪的地方,他可能出现的结果,无非就是1—6中的任意一个数字,但是当我们对比AB两边的结果时,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地方;当AB同时观测发射出的色子时,它们的结果,总是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关联,比如A看到的是3,B看到的也是3,如果A看到的是5,那B看到的也是5,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关联方式,比如它们相加的结果,在等于6的情况下,如果A看到的结果是4,那B看到的结果就是2,如果A看到的是5,那B看到的结果就是1,也就是说,它们总是会出现一种互补的结果,通俗点来说,就是当两个色子正在翻滚,就是处于叠加态时,我们通过观测地球色子,确定其结果是3的时候,月球色子就像是能够感受到观测一样,从原先的翻滚着的叠加态,迅速坍缩成数字3的状态,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观测地球色子的数值,可以决定月球色子的状态呢?

爱因斯坦说,我们可以接受量子处于叠加态,因观测会导致其坍缩,但是为什么,观测地球色子的行为,会导致月球色子的状态发生改变?这显然已经违背了常识,于是爱因斯坦认为,量子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但它依旧是一个不完备的理论,而我们之所以无法解释,月球色子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幽灵般的相互作用”,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隐变量”,在制约处于纠缠态的粒子的行为,这个就是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共同提出的“EPR悖论”,科学上叫作EPR佯谬yáng miù,因为我们没有发现这个隐变量,所以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而这个隐变量,一定能满足定域实在论,那真的有这个隐变量吗?事实证明,世界还真的就这么奇怪。

贝尔不等式

通俗点来理解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就在于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是一个不完备的理论,因为量子纠缠这一现象本身,还存在着一个我们不知道的“隐变量”,而作为量子力学奠基人的玻尔却认为,量子力学是一个完备且不容修改的理论,那应该如何证明量子力学,和量子纠缠这一理论的完备性呢?在爱因斯坦去世、EPR悖论提出的三十年后,任职于欧洲高能物理中心的约翰·斯图尔特·贝尔,因支持爱因斯坦的想法,也就是说他也认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于是就在业余时间研究理论物理,并于1964年,提出了一个轰动世界的贝尔不等式,如果这个不等式成立,那爱因斯坦就是对的,如果不成立,那玻尔就是对的,而我们刚才提到过,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由说的很明白,2022年诺贝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就是在验证这个贝尔不等式;贝尔不等式观察的是粒子的自旋方向,在XYZ三个轴上的对应关系,实验过程就是首先产生大量的纠缠粒子,然后将它们分别送到两个足够远的地方,之后我们再随机的对其进行测量,针对测量结果,来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因为这个过程有些复杂,用通俗语言难免会出现误导,所以我们直接来说一下结论,这个实验的难点,是在于其十分复杂的实验技术,比如说要制造大量的纠缠粒子,如何在它们纠缠期间完成测量,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测量,测量完成后,该如何验证它们的相关性等等等等,这些都算是这个实验的漏洞,但要证明贝尔不等式的成立与否,就必须填补这些漏洞,所以从贝尔不等式提出开始,人们就在不断的补充这些漏洞,来完成这个实验,验证贝尔不等式,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或多或少的都填补过这些漏洞,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从定域实在论这个出发点来看,并没有存在什么隐变量,所以贝尔不等式不成立,虽然按照实验的逻辑来看,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做到,绝对意义上的无漏洞,但从诺贝尔奖的颁布来看,起码在现阶段,我们认为量子力学的理论是自洽的,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量子力学所构建的世界观,与我们的常识,是截然相悖的,那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种由观测所导致的差异性呢?

平行和虚拟

该如何理解量子纠缠现象呢?实际上早在这次诺贝尔奖颁布之前,就已经有了大量概念,用来解释量子纠缠现象,比如说M理论中的多维空间概念;我们将手放在灯光下,墙上就会出现手的影子,手做出动作,影子也会做出相同的动作,这个就是一种纠缠,所以我们可以将量子纠缠现象,认为是四维世界中的一个粒子,向三维世界展现的投影,它们互相纠缠,似乎不受空间的约束,而且能瞬时的做出反应,我们之所以不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因为在四维世界中,它们有着一种共同的本体,有一个我们不知道的维度,正在链接着它们;另外再比如说平行宇宙,平行宇宙这个概念,本身就来自于量子力学,尽管可能很多朋友,是从漫威电影中了解到这一概念;如果用平行宇宙的概念,来解释量子力学的话,那我们可以将观测导致叠加态坍缩的这一现象,理解为是一次选择,用薛定谔的猫来举例,就是两只猫都是真实存在的,有一只死猫,有一只活猫,但它们位于不同的世界中,我们打开盒子,只不过是选择进入了,其中一个世界,如果我们看到了一只活猫,那可能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的我们,就看到了一只死猫。

拿到量子纠缠中来说,A和B,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分开后,之所以我们观察其中一个,导致了另一个的坍缩,是因为我们的观测,导致了平行世界的出现,也就是说,在我们观测之前,它们依旧处于叠加态之中,观测之后,它们之间并没有超距作用,没有什么鬼魅效应,而是出现了两个平行世界,这个理念确实可以解释量子纠缠现象,不过听起来,似乎要比这个鬼魅效应更加魔幻,当然除了这两个概念之外,还有一个概念,可以用来解释这个现象,也就是虚拟世界理论,这个虚拟世界,大家可以将其理解为是一个游戏,或者是一个程序,在游戏世界中,量子纠缠现象,应该是一个常见的代码机制,之所以两个纠缠态的粒子,会保持一致性和对称性,利用函数和代码,就可以轻松的做到,在虚拟世界中,距离和速度,都是一个虚拟的符号,无论两个粒子被分开多远,我们只需要将波函数设置成,当我们观测其中一个粒子时,系统瞬间执行到两个粒子上就可以,而且在这其中,由于放弃了物质世界的实在性,所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是成立的。

在开篇的时候我们说到过,关于量子力学的概念,程序员以及游戏制作者,可能会觉得十分熟悉,因为我们在构建虚拟世界时,由于系统本身存在算力极限,所以我们会尽可能的节约系统资源,比如说让基本元素处于模糊状态,只有游戏中的人物观测时,才让它展现出一个固定的结果,再比如量子纠缠中的两个粒子,实际上就是一个波函数的执行结果;当然以上猜测,都是为了解释量子纠缠这一怪异现象,提出的更为怪异的猜想,坦白来说现在大多,用来解释量子力学的理念,都只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本质的盲人摸象,这个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目前还无从得知,但按照量子纠缠的理论来看,它一定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

当然较为通俗的例子,可能会存在一些误解,因此以上内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也感谢大家指正。

举报/反馈

关于网约车问题,添加 微信: gua561   备注:备注问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30447903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dizcw.com/27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