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驾龄,超龄,封号问题,微信:gua561

“十万青年十万军”,热血澎湃的口号背后,有着哪些如烟往事?(十万青年十万军下一句)

网约车驾龄,超龄,封号问题,微信:gua561

“昔日木兰男装从军十年,功成名遂,衣锦荣归。你是男儿,必须胜过她,勿输于她!因此,必须将日寇打倒,战功超过木兰。盼即回信,并将照片寄来。”

战场上的每一封家书,都是那个年代“一寸河山一寸血”的真实写照。

这封抗战时期的家书,收件人吕金海是一名来自四川的青年学生,他与其他十万名热血报国的学子一样,都是响应国民政府号召,从大后方的校园投笔从戎,参军抗日的一员。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句略显悲壮又令人热血磅礴,充满了决死抗战精神的口号,是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记之一。

“一寸血肉一寸山河,怎能不悲壮”,当初《淞沪战歌》中的这句歌词,广泛流传于淞沪会战期间的前线与大后方。将士们以身许国,激起了全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但是将“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作为著名的征兵口号,却是1944年9月之后。

那一年,中国境内、境外两个对日战场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决战时刻。

在滇缅战场上,当时中国远征军已经收复了滇西的松山、腾冲,中国驻印军也攻克了缅北的密支那,远征军和驻印军即将实现会师,重新打通滇缅国际通道。但在国内战场,国民党军在日军发动的豫湘桂战役中一败涂地,丧师几十万,日军已由河南打到了广西,形成从越南向北包抄中国大陆的态势,形势凶险万分。

当时国民党军队主要靠在西南大后方征兵补充兵员,这一征就是七年,大后方壮丁已经消耗殆尽。鉴于抗战形势日益艰难,国民政府不得不动用在校学生这最后一批年轻人,投入抗战。

在紧急战时关头,为了缓解兵员紧张的局面,大批量征召学生参军已成为国民政府不得不实行的一项国策。

早在一年前的1943年,国民政府立法院就公布了新的《兵役法》,在鼓励青年学生自愿报名参军的前提下,废止了学生暂缓服兵役的规定,要求兵役适龄学生在学校登记,参加抽签,被抽中者按序征召。学生参军后,可以保留学籍,退伍后可以继续求学,并在就业、留学等方面享受国家提供的特别优待政策。

1944年9月1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发表演讲,正式发出知识青年从军的号召。

蒋介石说,“队伍中增加一个知识青年,就不啻增加了十个普通士兵”,因为学生文化程度高,能很快适应现代战争的训练要求,一个学生兵,能顶上十个普通兵。

虽然当时并非完全采取强制措施,多以抽签定去留,但当年的青年学生回忆,政府规定,“外语系的同学都必须应考”,凡经考取即等于被征召入伍,如不应召,在校生即刻开除学籍。

与之前小规模征召不同,这一次号令是面向全国的,短短数月,十二万青年投笔从戎,从军热潮席卷整个大后方的校园。享誉中外的西南联大,以校长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领衔的800多名学子毅然中断学业,离开了挚爱的校园,他们是大后方青年学生热血报国的一个缩影。

学生们有如此大的爱国激情,不外乎受国难的刺激。投身前线杀敌报国,是热血青年的共同志向。

学生报名参军

学生们参军后,分别在湘西、云南等地训练,其中还有一部分在印度受训。

后来很多人有一个错误印象,认为这批青年学生大部分都加入了中国远征军(其实是中国驻印军)序列,甚至误以为发动“十万青年”,组成“十万大军”就是为了出征滇缅战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中国驻印军前身是1942年3月第一批出征缅甸的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远征失利后撤退到英属印度境内,1943年1月改称中国驻印军。

在印度兰姆迦基地,中国驻印军接受美军的军事训练和后勤补给,要大量懂英文的知识青年到部队中担任译员,驻印军司令部提出“补充有一定文化素质之兵源”的要求,于是很多青年学生尤其是熟悉外语的学生就搭乘美军运输机,飞越喜马拉雅山,抵达印度兰姆迦、雷多,编入中国驻印军各部队,尤其以正在组建的新编第1军和后续编成的新编第6军居多。

因为有大量青年学生的加入,中国驻印军的兵员素质较国内其他部队要高出不少,不夸张地说,中国驻印军的平均学历水平比同期的英美日士兵要高,驻印军部队后来也始终是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由于不少人把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混淆,这批学生军又留下了大量关于滇缅印战场的日记和回忆录,因此造成了“十万青年十万军”专为远征军而生的美丽误会。

中国驻印军

除了去往驻印军,学生们也有被分配到其他部队的,后来蒋介石把留在国内的学生统一编成了青年军。

青年军共成立了9个师,番号从201师到209师。

青年军组建之前,国民党军队师一级的番号到200师就停止了,其间新组建部队只能授以新编XX师或暂编XX师的番号,如中国驻印军的王牌新编22师、新编38师就是使用的此类番号,但青年军的9个师却打破了这一常规,可见其特殊性。

青年军旗帜

蒋介石对青年军寄予厚望,将其视为重建“黄埔精神”的一支嫡系新军,他亲自担任“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主任委员,各大学校长任委员。青年军各师师长、团长由他亲自挑选,大都是出身黄埔的嫡系将领,师长高配为中将军衔,团长高配为少将军衔。青年军的政治待遇、物质待遇,也比其他中央军部队高出一截。

青年军政治部主任由蒋经国担任,蒋经国借助自己在赣南多年经营的势力,向青年军中安插了不少政工干部,全面掌控青年军的人事大权。

可以说,青年军是一支虽未在黄埔军校受训,但是由两蒋实际控制、由黄埔系将领指挥、以“黄埔精神”塑造的一支新的“黄埔学生军”。

此外,还有一小部分知识青年编入中国的第一支伞兵部队——陆军伞兵突击队。战争结束前夕,这支空中利刃分别在广东、湖南、广西实施了空降作战,算是搭上了抗战的末班车。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抗战后期知识青年从军的大体上就是这三个主要去处,而无论是远征军、青年军还是空降兵,知识青年们所到的无疑都是当时最为精锐的部队。

作为抗战的最后希望,大量知识青年入伍,打破了千年来“士不当兵”之风,这批学生们借助他们的文化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了驾驶汽车、坦克、操纵武器、维修装备等技能,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在战场上,有许多同学没能见到最终胜利的那一天。

除了直接参战,还有不少学生组成战地服务团,直接或间接为抗战做着贡献。

还有一批知识青年渴望新世界,他们穿越层层封锁,历经千难万阻最后到达延安。据统计,抗战前后,至少三十万知识青年、大学教授、新闻记者、文艺人士进入延安、晋察冀、太行等红色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中的新鲜血液和优秀分子。

抗战结束后,这些青年学生新欢鼓舞,希望换来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但归来后面对的却是国家的破败、贪官污吏横行。驻印军中的知识青年有一部分退伍,青年军则作为嫡系主力部队,被蒋介石投入到内战中。

除了206师、207师,多数青年军的表现并没有达到蒋介石的预期,他们不是绣花枕头,他们是抗日的热血青年,他们也有家国情怀,他们不愿骨肉相残。但作为军人只能服从命令,他们手足无措,不得不面对这场无奈的战斗,最后被解放军一一歼灭。

大批的潜在有用之才都牺牲在了战场之上,这种结局不免令人唏嘘。

关于网约车问题,添加 微信: gua561   备注:备注问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30447903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dizcw.com/26599.html